非也非也,濕疹並不是因為濕氣重而引起的。當初選用濕疹這個稱呼,據說是因為很多病人在劇癢之下把皮膚摳到流湯流水,看起來濕濕的,所以取名 "濕" 疹。它若不是濕氣的問題,那為什麼會得濕疹呢?簡單說,濕疹是指皮膚因為內部或外部的因素發了炎,而這"因素",卻是包山包海。內因性的濕疹包括遺傳敏感體質的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汗疱疹、吃東西過敏之類;外因性濕疹包括貼藥布過敏的藥布疹、流汗刺激產生的汗疹、小嬰兒的紅屁屁尿布疹之類。所以濕疹是一個統稱,下面還可能細分成許多類別。
濕疹的症狀也十分多樣,它可以是發紅、起水泡、平面的、凸起的,也可能在被摳抓後出現脫皮、抓痕、流湯、起厚皮的變化,有的人就會以為醫生怎麼這個樣子也說濕疹、那個樣子也說濕疹,明明看起來差這麼多,其實是因為濕疹千變萬化。
無論原因為何,濕疹的核心就是癢與摳抓:越癢越抓、越抓越癢,產生惡性循環。治療上只要能將這惡性循環打斷,狀況就會改善。治療的基礎卻非藥物,而是保養。
不可以再刺激患部
對患部擦消毒藥劑、摳掉痂皮或屑屑、洗燙水、抹肥皂,只會引來新一波發炎,反而是溫柔勝過暴力:用涼涼溫溫的清水洗、棉質衣服鬆鬆穿、萬一流汗就用毛巾面紙之類輕輕按乾,這樣才能減輕發炎。
癢也不准摳
(病人一聽就 OS: 非人哉!) 放心,癢就冷敷,並非強迫你忍耐。冷敷不是一定要用冰塊,把冷水、冷飲放到患部上都可以帶來一絲清涼,暫時緩和癢感。因為冷敷沒有次數的限制,一天想敷幾遍都可以,也不會引發傷口,血管因冷緊縮,能降低過敏原的釋放,減少發癢的面積。反過來一癢就摳,絕對是摳出破皮流湯的慘況,收拾起來更加困難。
修復角質層
患部過於乾燥,刺激物容易侵入不完整的角質層,就會再度發炎。問題是濕疹區塊的角質層在發炎與摳抓之下,往往已經失去鎖水力,所以可以外擦溫和鎖水保養品,重建穩定的角質層,尤其是慢性發炎期間,患部脫皮乾燥的時段。最簡單的用品就是凡士林,不然可以選為濕疹皮膚設計的專用保養乳液或護膚霜。同時想擦藥及保養品的時候,藥膏先薄薄塗抹在患部後,才塗保養品,可以擦在藥膏上面無妨。
控制內部因素
內因性濕疹受疲勞、感染與食物的影響很大,所以良好的睡眠、減輕壓力、控制好慢性病或感冒之類、不吃酒、辣、有殼海鮮,可以減少發作次數。
到底能不能斷根?
內因性濕疹因為先天不良,當然沒辦法說斷根,但是體質可能會轉變,所以有些人可以趨向穩定,甚至長時間不發作。外因性濕疹則是能移除原因,自然就斷根,像藥布疹,不再使用藥布就沒事。但移除原因並不是一定做得到的。譬如汗疹,在台灣日頭赤炎炎的夏天,說不要流汗,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斷根也許不見得可以做到,控制卻是可以的,把控制做得很好,濕疹就不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,這比斷不斷根更重要。
非類固醇不可嗎
許多人抱怨皮膚科愛用類固醇。不可否認,類固醇是在治療濕疹上很重要的藥物,但也不是唯一的藥物,對類固醇有顧慮的話,最好和醫師先溝通。其實錯不在類固醇本身,而是我們使用它的方法。好好的用,它是藥;亂用,就是毒,任何藥皆然。對皮膚科來說,類固醇依打、吃、擦有不同強度、不同藥效長短,有許多種搭配方法,是很專門的學問。一樣的關刀送到會用的人手中,耍得虎虎生風;給不會用的人拿了,耍不起來還割到自己。許多市售藥膏也有類固醇成分,不願意信任醫生的藥,卻願意相信別人吃好道相報來的藥,亂用之下更是危險。當然我們希望經由各種照顧的手段,讓需要類固醇的期間縮短,所以前文對保養措施多所著墨。類固醇不是洪水猛獸,醫生也不是樣樣病都要拿類固醇來醫,對用藥有疑問就開誠佈公地問,因為想醫好病來,需要醫生和病人協力,才容易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