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憑雙腳以立足,足部皮膚不適,不過一道小裂縫也可以引發很高的痛苦指數,好好照顧它們,走路跑跳才不用愁。

<脫皮>

腳部表面脫皮,並不代表就一定是得了香港腳喔!腳的濕疹也可以發生脫皮現象,但是兩者所用的藥膏卻是南轅北轍。由於許多患者會到坊間藥局隨便購藥亂擦,當藥不對症,完全是事倍功半。皮膚科醫師會由病史、患部表現、部位做診斷才開藥,不易由目視診斷的時候甚至可以用檢驗來輔助,當脫皮處有水泡、裂縫、乾屑時,藥膏的選擇又會有所不同,這些都不是隨便拿一條萬能膏就能應付的。但是還沒來的及就醫前,我們可以先做的事情是:

不准撕皮屑
 
把翹起來的皮屑小心修剪掉,並不會傷到患處,但以暴力亂撕,往往會撕壞旁邊完好的皮膚,覺得怎麼屑屑像洋蔥皮永遠剝不完?其實病情已經加重。

保持通風透氣吸汗
 
不管有沒有黴菌的麻煩,通風都會降低症狀,減少各種菌附著的機會,多換穿鞋、選擇寬鬆透氣的鞋款、穿包鞋時必須搭配棉襪,都會有幫助。洗澡時不要搓皮屑,快快洗完擦乾,否則洗越久越脫皮。

<水泡>

腳部出現水泡,也不是香港腳的專利,濕疹可以起水泡,摩擦也可以起水泡,貼藥布起藥疹一樣有水泡,蚊子跳蚤也能叮出水泡,帶狀皰疹當然有水泡。來不及就醫前,至少要做到的事是:

不准戳破水泡
 
在不乾淨的情形下弄破水泡,會替細菌製造侵犯傷口的機會,反而化膿紅腫,惹來不必要的麻煩。

可以冷敷止癢
 
冷敷有止癢、退紅、鎮靜、收斂的作用,可以用乾淨的冷水、冰水、冰塊冷敷患處以降低症狀。

不要亂消毒
 
優碘、酒精、雙氧水對皮膚來說其實很刺激,除非是犁田之類很髒的傷口或手術需要,一般不要拿消毒劑亂塗,往往會弄巧成拙。

<硬塊>

腳上有小硬塊,並非都是雞眼或厚皮,常見的病毒疣摸起來也是些小硬塊,但它們有傳染性,會因為摳抓傳染出去。發現腳長硬塊,就醫前至少要做到:


不要摳挖硬塊
 
亂挖亂剪會產生小傷口,除了增加感染機會外,萬一是病毒疣,會令其擴散。

不要摩擦太兇
 
鞋子一直磨到硬塊所在的位置,就會疼痛,選擇寬鬆的鞋,或用紗布把硬塊貼起來保護,可以減輕摩擦的疼痛。

<傷口>
 
腳皮裂開了非常痛,大部份都是因為皮膚保水層功能不良,乾燥過度,所以裂開;其餘則是外傷。就醫前至少要做到:

洗澡要快速
 
裂縫泡水泡肥皂會影響癒合,快快洗,清水淋浴就好,早點擦乾。

加強保濕
 
越乾裂越深,所以可以多塗一點凡士林幫忙,凡士林保濕性好又溫和,即使傷口本身沾到凡士林也不用擔心。

不要亂消毒
 
過多的優碘、酒精、雙氧水只會刺激傷口,除非赤腳踩在汙泥裡,事後應該消毒,一般一點點髒的傷口,清潔時只要用棉花棒沾冷開水或生理食鹽水擦拭就好。

想包紮的話要用紗布
 
如果想要包紮,紗布最理想,衛生紙、面紙、棉花的棉絮太多,只貼一條透氣膠帶則太薄。

<紅腫痛>
 
腳趾紅腫痛大部份都是發生發炎或感染,如果有一碰腳倒彈的痛感,就是該用到口服藥,拖拖拉拉不就醫,往往引發慢性發炎或是蜂窩組織炎,更難收拾。就醫前至少要做到:

冷敷止痛
 
腳背腳底可以用冰塊冰枕冷敷,對腳趾來說冰塊冰枕可能會太涼,影響血液循環,微涼的溫度比較好。

鞋子穿鬆一點
 
鞋子夾緊更促進發炎,特別是甲溝炎與嵌甲的情況,不要硬撐苦忍穿包鞋、尖頭鞋,等到長出肉芽組織需要電燒或手術,就無語問天。

<去角質>
 
許多美女為了讓腳摸起來光滑如玉,會使用去角質的工具或保養品。無論是浮石、銼刀、磨腳機、足膜、泡藥水,確實能去除老廢角質,但切記不要過度使用,反而傷到正常的角質層。護足霜則有保濕成分與溫和去角質成分,平時保養可以擦,做去角質的措施之後則應加強擦。
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滾滾熱浪來襲,又是一年夏天,長長暑假到來時,皮膚的照顧可不能放假。夏天對皮膚最可怕的殺手有兩位:一個是「汗水」,另一個則是「紫外線」。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讓我們好好分析這兩位殺手,了解對付他們的必殺技。

汗水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痘痘絕非青春期的專利,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,都可能有痘痘困擾,當然國高中階段是為大宗。痘痘是受多因素影響產生的毛囊發炎。天生有人出油多或出油少,所以體質一定會有影響,不過討論先天不良是沒有意義的,重要的是如何不弄得後天失調。

第一是清潔:洗臉的藝術,在保持乾淨卻不可緊繃。洗乾淨不難,但常遇到病人問:"我明明用了痘痘洗面皂,洗到都會緊繃了,還給我冒油冒痘!"這就是洗到超過。臉皮太過乾燥,細胞缺乏保護層,反而帶給細胞油不夠用的錯誤訊息,於是毛孔仍然塞住了。平衡,就是洗臉的關鍵。但是人們往往又忘記,自己是活生生的有機體這回事,以為找到一罐現在用了很不錯的洗面乳,就可以高枕無憂,一輩子洗它就好,這也是不對的。季節變化、環境變化,都會改變皮膚的出油量,所以洗顏產品也是要換季的,也許夏天出油多,洗強一些的,冬天乾燥,就選溫和一些的。如果有運動或騎機車,毛孔可能卡到汗水、灰塵,還可以用水洗幾遍,但不見得都要加上洗面皂。

第二談用品,原則一樣是乾淨但不可以緊繃。臉上的出油便是天生的保濕因子,如果它已經多到嫌塞住毛孔,我們還有必要用什麼乳液面霜來保濕嗎?所以此時當然只能用清爽的保濕露、保濕凝膠,或甚麼保濕產品都不擦。控油產品就不能用到過頭緊繃的地步,適當使用才能將臉上的油度控制在平衡點上。防曬是必要保養品,適合痘痘肌的產品會標示不油 (non-oily, non-greasy) 或非致痘性 (non-comedogenic),不能隨便買。防曬其實有預防痘痘的功效,且減少黑色素生成,至為重要。

第三談休息。睡覺本身可以調節控油能力,所以美容覺絕對可以幫助控制痘痘。很多人愛問那美容覺是幾點睡到幾點呢?人又不是機器,總之白天做事晚上睡覺,有個規律性就對了,與其鑽牛角尖在幾點睡,不如關注睡眠品質,因為深沉的覺,是真正的休息,不安穩的淺眠,醒來時人還是好累,就沒有休息到。日夜顛倒,即使睡的時間夠長,仍然會影響身體的功能,畢竟人類天生就不是夜行性動物,所以逆天行事是沒用的。壓力過大,會影響免疫功能,當然就容易有暗瘡之類的深部發炎性痘痘,豈可不慎?

第四談手下留情。暴力擠痘痘,會傷害毛孔、增加發炎、加深色素沉澱的問題。無論粉刺還是暗瘡,手不要亂來,否則追求一時擠爆痘痘的快感,卻要為痘疤困擾更久,更有擠不好弄出蜂窩組織炎的例子呢!

 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外用藥方面,有的藥膏強調的是退紅腫的效力,有的藥膏強調的是去角質的效力,有的藥膏則是好在美白的效力。一般而言,會因為痘痘樣貌的不同,選擇不同藥膏來併用,達到相輔相成的功用。但是痘痘藥膏的缺點便是刺激性,尤其去角質美白類的藥品刺激度較高,所以常遇到的問題是擦太兇發生脫皮發紅現象。有的人為了讓痘痘快點消炎,以為塗厚一點藥效比較好,每次都塗一大丸,或是不斷補擦,深怕藥膏已經不在皮膚上作用,這都是錯誤的。只要薄薄擦,藥膏便能被皮膚吸收,撐上半天左右,不會那麼容易掉下來。如果發現擦過藥膏的區塊有紅腫脫皮,應馬上停用,回診詢問醫師是否可續用,而非鐵齒繼續抹。痘痘藥膏沒有類固醇,不要誤會皮膚科甚麼藥都是類固醇。很多人會在保養品擦了一堆以後,才擦痘痘藥,這是錯的。洗完臉後,首先擦藥,二三十分鐘後才是保養品的使用,方不致影響藥品的吸收。痘痘藥膏並不會造成色素沉澱,反而發炎本身才會引起色素沉澱,不要牽拖藥膏。

口服藥方面,第一個前提是:並非所有痘痘都要用到吃藥才會快控制。譬如粉刺就是適合擦藥,不用吃藥的類型,就算吃了藥也不會快一天消。第二個前提是:有些種痘痘不吃藥真的很難消。譬如暗瘡型與膿疱型痘痘,只用擦的根本緩不濟急。第三個前提是:決定要吃藥,就不能把它當成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藥,應該連續吃到狀況改善為止。大部分第一線的痘痘口服藥是四環素類抗生素,並沒有類固醇成分,也能長期使用,但是不穩定的吃藥,只會讓病況控制不良,結果拖長治療期。口服A酸類藥物容易有乾燥或其他器官的副作用,也不能在停藥後馬上懷孕,不要亂買藥亂服用,有甚麼副作用都不知道。

囊腫型痘痘或硬硬的肥厚性痘疤,有痘痘針可以打,打在痘痘裡面,加速消炎、軟化疤痕。但是並非每種痘痘都該打痘痘針,再者,不能太接近地在原位打針,至少要隔一兩周才在原病灶打一次痘痘針。

痘痘藥不是神藥,不能期待用幾天就變成白雪公主,甚至吃藥的時候,很多人都要在吃到三四周後,才看到痘痘開始消炎的樣子。一些去角質藥膏,剛開始抹時,還會把快冒出頭的粉刺掃出來,所以粉刺暫時增加。這都不用心急,循序漸進地調理,膚質的細菌減少、油度平衡、發炎性降低,痘痘就能掃平啦! 痘痘並不是可以根治的問題,而是能被控制良好的問題,即使是到了阿公阿嬤的年紀,毛孔阻塞、熬夜晚睡,仍然可能長痘痘。一個藥物療程的結束,不代表永遠不用擔心痘痘的事,如果真的又出現不穩定的情形,也仍然可以視情況再開始採取藥物治療,畢竟新的痘痘越快消炎或減少,也就沒有痘疤好產生,先任由北斗七星在臉上身上亂冒,弄成一堆黑黑痘疤再來問怎麼消疤,難度總是比較高的,"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"這句老話,在痘痘這件事情也是非常適用的呢!

 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醫學美容方面,對痘痘肌有不少好招數,可以幫忙痘痘的控制,或是淡化痘痘留下的痕跡,縮短藥物的使用時間。

第一招是動力光:無痛、無刺激。經由可見光照射,改善紅腫皮膚。沒有立竿見影的感覺,但是舒適安全。

第二招是美白針:打針當然會痛一下囉,利用維他命C來減少黑色素形成,降低暗沉痘疤產生的機會,邊打點滴邊看電視或玩手機 (本診所有高畫質電視與免費無線網路~),舒適安全,全身吸收,不過效果的持久度不夠好,想要維持美白效果還是要持續補充注射。

第三招是換膚:利用果酸、杏仁酸來去角質,減少毛孔阻塞、代謝老廢角質、淡化色素斑、掃除粉刺、減少細紋。有一點刺刺的或癢癢的感覺,即使正在長新痘痘也能做,不過亂擠有傷口的時候可是會痛的喔。少數人會出現結痂現象或脫皮現象。除非對藥劑過敏,才會發生刺激性皮膚炎。六到八次換膚後,大多有明顯色素性痘疤改善的感覺。術後只要一般防曬與保濕,非常簡單。在痘痘肌適用的醫美項目中,是最為經濟實惠的一種。

第四招是淨膚雷射:淨膚雷射的能量可使毛孔收縮,所以對放大的毛孔有效,黑色素也能因此崩解,有美白作用。打的時候有一點刺刺的,術後一般防曬與保濕即可。毛孔收縮效果比較有即時感,美白效果則要慢慢顯現。

第五招是飛梭雷射:會痛,需要先塗麻藥。經由破壞後重建的原理,使毛孔變細、凹疤填平,但是並不會有可見的傷口,只是術後一周內有像曬傷後的感覺,乾燥緊繃,甚至有細細的結痂現象,所以術後比較需要照顧,而且新痘痘很多的時候不適合做。毛孔收縮效果是即時的,凹疤填平效果則是要在至少三四次治療後才會明顯看到。不過以月球表面的痘疤肌來說,飛梭的出現不啻是一大福音,比磨皮舒適好照顧多了。

分析了痘痘治療上的保養層面、藥物層面、醫美層面,希望讀者們可以不再緊挨著鏡子對北斗七星痘狂擠,而能以正確有效率的方法去應付,擺脫滿臉豆花的煩惱。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字、兩個字、三個字都有"癬"的出現,卻是不相同的意思喔!

<乾癬>

乾癬是沒有病菌、不會傳染的特殊濕疹。目前雖然不能查出確定的原因,研究顯示發作乾癬的決定因素應該在遺傳基因上,所以有時會發現家族性發生的情形,一家人中有好幾個乾癬案例。通常不會從小發病,大部分在中年時期開始發病,而一旦發病,就只能控制,不能根治,這些特點跟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很相似,會發作都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。

與所有慢性病一樣,講治療之前,要先講照顧,怎麼樣可以令病況穩定不要趨向惡化?
  (1) 乾癬怕生病勞累:身體越差,病灶越大,不管感冒或失眠,乾癬都可能變糟。
  (2) 乾癬怕摳抓:越抓越擴大,不是傳染開了,而是惡化。
  (3) 乾癬怕酒:喝酒或吃米酒加很多的食物會使乾癬範圍增加。
  (4) 乾癬怕偏食:乾癬的皮屑掉落等於是蛋白質的流失,蛋白質攝取要足夠。
  (5) 乾癬怕吃到不合適的藥:比如口服類固醇或鋰鹽等藥物,可能引發化膿性乾癬。
  (6) 乾癬怕肥胖與吸菸:減重與戒菸不只能降低乾癬的嚴重度,對其他慢性病也有諸多好處。

目前對乾癬的治療,包括外用藥膏、口服藥、紫外線照光治療、生物製劑,醫生會依據癢的程度、病灶範圍大小、對之前治療的反應好壞等等來決定治療的方式。無論用甚麼治療方法,和所有慢性病一樣,是一個長期抗戰,沒有神藥可以根治乾癬,但是很多病人都可以控制得很好,甚至不用像高血壓、糖尿病那樣天天吃藥,至於長期用藥的安全性問題,可以跟醫師詳細溝通,讓我們得到藥物的好處,又不會受副作用困擾。

<牛皮癬>

廣義上,有人把乾癬也稱呼牛皮癬;若要嚴格一點講,牛皮癬指的是慢性濕疹,因為摳久了皮膚變粗糙變厚,有如水牛皮,所以叫牛皮癬。跟乾癬一樣,沒有病菌,不會傳染

無論如何,皮膚就是越摳越厚。摳抓的傷口讓皮膚細胞得到一個"我的保護層太少"的信號,於是皮膚細胞就會製造更多角質層來覆蓋自己,變得越來越厚。很多人見到了死皮厚皮,下意識就想把它們摳掉,於是便出現惡性循環:一直摳 --> 一直長厚皮 --> 一直摳。如果能夠不摳厚皮,牛皮癬已經先好一半了,把手綁起來吧!

很多人的牛皮癬會搔癢,所以才令人想摳抓,這時候可以用止癢藥物來幫忙,以停止惡性循環。但是牛皮癬已經這麼厚,止癢藥膏吸收不進去,沒有藥效怎麼辦?想要加強藥膏的吸收,就要用封閉式療法:藥膏塗上去,再加塗一層凡士林,然後用透氣膠帶貼起來。厚皮被封住之後,水汽卡在裡面,皮膚會比較柔軟,藥膏就容易滲透吸收了,而且當我們摸到膠帶貼起來的地方,會想到"醫生說不能摳",提醒自己別動手。很癢的時候,可以冷敷局部緩和癢感,冷敷不限次數,藥膏卻不能想到就塗一遍,必須按照指定用法使用才安全。癢到連睡覺都會摳的話,可以加上止癢的口服藥來幫忙。

有些牛皮癬和勞累壓力有關,尤其是發在後頸的種類,容易在疲勞時癢起來。早睡覺、減輕壓力、少吃酒辣,也會幫助減緩牛皮癬的發作喔!

<癬>

癬有紅癬、白癬,菌種不同,但都是感染,殺菌便能治癒,有傳染可能,但也沒恐怖到一摸就會讓下一個人中獎的地步。越是潮濕悶熱,菌就越會增生,所以除了認真擦殺菌藥膏以外,保持乾爽透氣才能讓治療更成功,詳細照顧方式請參考網站中另外一篇專論 "癬 -- 我不是菌男黴女"。
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臉皮超會泛紅,說癢又不是很癢,一吃麻辣火鍋,馬上變關公,皮膚不但紅,甚至有像痘痘的小顆粒夾雜其中,近看有一絲絲血管絲,彷彿細細的蜘蛛網,不要隨便對號入座當自己過敏,這很可能是酒糟性皮膚炎。

為何會引發酒糟?科學家其實也還在納悶。性別、種族、飲食習慣好像都有一點關係,卻又有許多例外。但是關於會令酒糟惡化的因素,科學家倒是比較有結論:

  1. 熱脹:血管遇熱膨脹,病情相對加重。包括氣溫高、在廚房或三溫暖被熱氣包圍、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。

  2. 飲食:酒、辣、燙的東西、味精,讓臉紅更快。

  3. 亂擦類固醇藥膏: 類固醇成分會促進血管擴張。這類藥膏最常用來止癢抗過敏。

  4. 壓力:睡眠不足、情緒起伏、生活壓力,都會使病情跟著變糟。

  5. 保養做錯:洗臉亂搓、亂擠、不保濕、不防曬,只有更紅。

輕型的酒糟只是間歇性臉發紅,嚴重的酒糟會有持續不消的紅紅丘疹與血管絲,甚至變成聖誕老人的紅鼻子麋鹿 --- 酒糟鼻。雖然目前有一些藥物可以內服外擦來控制酒糟,但仍然沒有斷根的辦法,所以病情一定是起起落落、時好時壞。但是好好注意令酒糟惡化的因素,便能減輕發作、減少用藥。就好像高血壓是慢性病,一發病就不能斷根,但我們若控制飲食好好運動,甚至不一定要靠藥才能降低血壓,所以不斷根的病很多,能控制最重要。

以最常遇到的惡化條件 --- "熱脹" ---來說,不要開了暖氣又緊閉門窗、不要泡三溫暖或洗澡洗很燙的水。不過台灣夏天就是高溫悶熱,或者有些人一定要煮飯燒菜站在爐邊,避免不了熱刺激,難道就無解了嗎?No!"熱脹"的相反,不就是"冷縮"?遇到了熱刺激,我們趕快拿冷飲靠在臉上冷卻臉皮、掬一捧冷水潑一潑吹吹風、用退紅的礦泉水噴霧噴兩下...等等,都是很簡單的冷縮招數。若是這樣能退紅,藥也不用登場啦,萬一"冷縮"沒有功效,再搬出藥物來應急就好。

萬一有些血管絲很粗很明顯,影響美感,可以用脈衝光、染料雷射之類的醫美技術,把血管絲打細或打到消失。不過那是讓皮膚暫時看起來美麗,並不是根治了酒糟,酒糟的所有控制仍然要持續做,花錢才會有最好的效果。

 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癬是夏天好發的皮膚黴菌感染,由皮癬菌引起。常見種類有足癬 (香港腳)、股癬、體癬、手癬 (香港手)、頭癬、甲癬 (灰指甲)。頑癬頑癬,表示癬很頑固,不易斷根,所以使用外用藥膏時,最好抹長期一點,而不要症狀稍停就高興太早,過早停藥時,暫時被抑制卻沒死透的黴菌就可能獲得喘息,起死回生。同時黴菌最喜歡潮濕悶熱的環境,偏偏台灣氣候濕熱,保持皮膚乾爽不易,增加了控制的難度。準備毛巾在身邊常擦汗、準備乾淨衣物在運動後更換、少選牛仔褲之類不透氣的衣著、洗完澡好好把腳擦乾、能穿涼鞋拖鞋時就少穿包頭鞋、整天上班上課都穿著包頭鞋時,多帶雙乾淨襪子去替換...等等,其實我們可以努力的事還有很多,不要一切都推給藥膏。糖尿病控制不良時,癬會相形嚴重難控制,所以糖尿病患者應重視血糖高低。不過治療的成功首要在對症下藥,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的醫療。許多人以為腳癢腳脫皮就一定是香港腳、指甲變醜一定就是灰指甲,其實還有其他的病可以造成腳與指甲的變化,所以只在藥房隨便買藥亂塗,搞不好事倍功半,經過醫師判斷解說,配合治療,頑癬也能說bye bye 
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IMAG0231.jpg

非也非也!指甲的側緣或前緣出現空洞,和指甲下的肉肉不貼合,稱做甲床分離現象。甲床分離,卻不等同於灰指甲喔,除了灰指甲,也可以是受傷、周邊濕疹拖累、亂剝手皮腳皮、鞋子太緊、美甲產品刺激...等等引發的,所以不要太早對號入座,應該請皮膚科醫師判斷後,再針對原因治療,否則白當作灰指甲,亂買成藥塗來塗去,甚至亂吃藥,豈不是花錢找罪受,也沒解決問題嗎?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洗澡不僅僅是生理衛生所需,甚至是能放鬆心情的享受,但是不同膚質狀況,應該要有不同的洗澡方式,才會得到最好的護膚效果。千萬不要以為洗了一輩子的澡,就一定知道洗澡的訣竅喔!

經典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